Sunday, April 24, 2011

温家宝当面顶撞胡锦涛 试探“群臣”

http://www.popyard.com/cgi-mod/newspage.cgi?num=757619&r=0&v=0&j=0


胡锦涛超常的忍耐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温家宝越雷池的劲头,已经变得强势的温家宝,在会议上公开反对胡的说法,拒不承担宏观政策变形的责任,就是在试探包括胡在内的各方反应。结果,胡虽气愤,但仍隐忍不发。温家宝故意顶撞造成的思想混乱,也让中央部门和地方高级领导猜测不已。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表面上看,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在江泽民时代缔结了一个盛世,胡纸要守成即可。但实质上这个盛世却危机四伏,胡面临的改革任务更加艰钜,但胡不是一个大刀阔斧的人。他提出的全面、均衡的科学发展观,更着力于微调。仅已经壮大和正在壮大的各类利益集团的折腾,就已经让胡锦涛倍感无奈了。外界说温家宝是一个无奈者,但最无奈的却是胡锦涛。温家宝还可以装无奈,胡锦涛连表现一下无奈都不能。
 
这就使胡时期的政治改革显出某种保守因循、犹豫观望、裹足不前的特点。温能够有空间做成此事,一个原因是胡的上述这些特点给了他机会。如果前一时期胡对温的依赖给了温权力扩张的空间,则后一时期,胡的“保守”、“不折腾”则给温以推卸责任的机会。如果胡有魄力有机会进行政治改革,温根本没有机会只通过嘴皮子空谈政改来树立民主派的形象。温大谈政改的结果之一,就是自己树立了民主形象,而把不民主、不改革的责任全部推向了胡锦涛。并且,通过反复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最终将其导致民怨沸腾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败全部推卸给胡锦涛。如果说温对胡有所依赖,则只可能是这种依赖:温需要胡这样一位弱主在他前面担任保守者的角色,而对他树立民主形象的举动无可奈何。温实际上处于一个表面上冒险,实际上安全的非常有利位置。
 
胡超常的忍耐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温越雷池的劲头,已经变得强势的温家宝,似乎也想在某种场合下检验胡及大家的态度。中南海北院的消息来源透露,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由于国务院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在具体执行中走偏,导致粗放型增长抬头,胡锦涛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的号召,温在会议上适时地公开反对胡的说法,强调“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图快”,拒不承担宏观政策变形的责任,就是在试探包括胡在内的各方反应。结果,胡虽气愤,但仍隐忍不发。温家宝故意顶撞造成的思想混乱,也让中央部门和地方高级领导猜测不已。中共省部级官员明白了:胡是弱主,而且不纸是江、胡有权力决定他们的政绩水平和仕途命运。
 
如此局面下,中共高层人事安排的“南北分治”,本质是胡锦涛权力进一步弱化,温家宝进一步强势的写照。虽然10月底《人民日报》在胡的震怒之下,发表文章试图廓清因温家宝空谈政改而带来的噪音,但毕竟没有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发表,威力虽大但也透露出胡在宣传领域控制力弱化的现状。联想到年初,温借胡访美之际通过亲信在胡的阵地《人民日报》以个人名义发表文章纪念胡耀邦的举动,未来温家宝在宣传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反戈一击,或适时发出不同声音,为十八大人事争夺“添风加雨”,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海外媒体都注意到了,11月3日《明报》一篇评论就发现,“在中央级官方媒体中,新华社对温总一直是力挺的”。温在深圳的政改讲话,全国纸有新华社独家详尽报道,而温上任后,迄今唯一接受专访的内地媒体也是新华社。而国家主席胡锦涛迄今视察的唯一内地传媒却是发表“郑青原”文章的《人民日报》,明报感叹“难怪今年北京“两会”,两大官媒分别以胡、温头相为自己摊位宣传,个中透露玄机,可窥一斑”。 并指出,就在《人民日报》刊登郑青原的文章之后,11月2日,官方新华社属下的《国际先驱导报》刊出对CNN主持人扎卡里亚的专访,通过美国记者之口再树温家宝的形象。
 
总之,胡温的分道说明中共党内团结已成为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受困于党内团结局面的胡锦涛,其反击之势也仅此而已。历经数度宫廷生死之斗的温家宝,早已练得骨强筋实,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集团和家族的利益。中南海的“南北分治”可能将进一步向有利于温的方向演化,会进一步影响到十八大的人事格局。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一轮血雨腥风正在来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