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20年前从美国兴起的“乐退”风潮转向中国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1-01/1401456.html


环球时报


  20年前从美国兴起  今日却成西方奢望

  “乐退”风潮转向中国


  本报驻外特约记者  陶短房  孙微  郭颖 古放 蒋丰  本报记者 钟玉华

  45岁时赚足了钱,然后快乐地享受退休生活,或许是不少人心底的真实想法。专门关注中国富豪群体的“胡润研究院”去年年底推出的中国“乐退”报告,仿佛让人看到一种在西方国家时髦过的东西又在中国落地生根。在美国,从克林顿总统时期开始出现的“乐退族”未必指的都是像比尔•盖茨这样提前退休的超级富豪,也包括一些有退休勇气、能安排商业养老、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20年来,这股风潮曾影响到很多国家,包括韩国很多大企业迄今仍有高管到45岁就“荣誉退休”的传统。但实际上,“乐退潮”正遭遇寒冬,甚至在欧美和日韩等国出现“永不退休”的逆流。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乐退族”的出现一时间引起的关注就显得更加复杂,有人看好这是中国社会多元化的体现,“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说,它脱离了本意,体现的只是少数中国人的奢侈生活。

  全球“乐退族”的典范是盖茨


  英国人胡润(Rupert Hoogewerf)从1999年开始推出各种中国富豪和企业家的排行榜,他领导的胡润研究院去年年底又首次发布了有关中国富豪的“乐退”报告。报告称,目前中国有5.5万财富人士具备“乐退”条件,即拥有财富1.1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家考虑退休的平均年龄是45岁。他们喜欢出国旅游、打高尔夫球、收藏古代字画,平均拥有7块名表、5辆豪华车。他们也更加重视健康、“充电”和投资理财,更加关爱家人、朋友和关心社会公益活动。胡润表示,“中国富豪们现在更懂得品味生活了,而从前总是忙忙碌碌地工作。”

  “乐退”有一个更平民化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音译LORTUI而来,是“LOve ReTirement yoU & I”的缩写,专指“热爱退休生活的你和我”。起源于美国的“乐退”生活方式并没有太长的历史。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由于金融和房地产经济繁荣,许多富豪和中产阶级不再像以往那般终日忙碌到老,他们在觉得自己晚年生活已有充分保障后就主动做出退休安排和计划。对冲基金大亨莱昂•库珀曼算得上最早一批“乐退”的美国人之一,这位曾列“福布斯”最富有美国人榜第269位的华尔街巨富,其父只是个水暖工,他靠自己的努力获得MBA学位后进入高盛集团,在那里一干就是25年。库珀曼后来有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到1991年退休时已拥有35亿美元资产。美国媒体一直热衷于报道波音公司等企业高管的“乐退”生活。最近两年,被讲述最多的“乐退”典范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08年6月27日,盖茨正式退休,表示每周只会到微软上班一天,其他时间将放在慈善事业上。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去年9月报道,“乐退”的前提是安排好退休金、还清债务,然后,“还需要足够勇气”,因为一旦“乐退”,就意味着身份由“在职”改为“退休”,再想改回来可并不容易。报道罗列了25种最可能出现“乐退族”的职业,包括CEO、医生、律师、媒体人等。相比中国“乐退族”“1.1亿元人民币”的标准,美国人的“乐退”门槛并不高。美国雇员福利研究中心2009年8月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人有1200万元人民币就能维持“乐退”的生活。

  欧美人兴起“退而不休”


  在美国,“乐退”能风行20年,主要原因是美国长期处于低通胀状态、物价相对平稳,而且美国是个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低税国家,中高收入阶层可以较自由地安排退休计划。年收入在5万到12万美元的美国家庭被视为中等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群在美国人中占的比例很大。通常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和养老金的积累,在退休时,基本都可以实现“乐退”的生活标准,生活既有保障又有余钱休闲娱乐

  但美国现在却出现了另外一个潮流,有相当多的百万、千万富翁即便到了养老的岁数也退而不休。《华尔街日报》去年9月一篇题为“为什么富人从不退休”的文章说,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财产在15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中,有54%的人表示要在退休后继续工作。另有60%财富在1500万美元以上的人表示“不管年龄多大都要一直工作。”

  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英国巴克莱财富管理公司近期公布一项名为“富豪们怎样定义退休”的调查结果时说,即便是百万、千万富翁目前也计划终生工作。调查显示,60%净资产达1500万美元的英国富豪希望在到达退休年龄之后仍然能保留工作。他们情愿减少去高尔夫球场的时间,花更多精力在开创新的事业和领域上,巴克莱财富管理公司称他们为“永不退休族”。英国媒体评论说,这意味着人们退休观念的转变。以前,人们想着尽早挣到足够多的钱,以便到退休年龄之后享受生活,但现在远离熟悉的奋斗领域会给富豪带来强烈的失落感。正因如此,80岁的F1掌门人伯尼•埃克莱斯通在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时表示:“对我来说,退休就意味着死亡。如果我在早晨起来,发现自己没有问题要考虑或操心,那么醒来的价值就不存在了。”

  对于更多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而言,“退休”这个概念也早已远去。CNN曾报道说,尽管谈论“乐退”的美国人很多,但这几年真正有勇气去做的并不多,由于金融危机,80%的在职者非但不想“乐退”,反倒希望退休后接着干下去。《华尔街日报》称,有限的存款、缓慢的工资涨幅、投资收益的下跌,以及日益高涨的物价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得工作到六七十岁。据英国《每日邮报》最新报道,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2011年将年满65岁。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约65.8万人在新的一年进入退休年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目前,英国男性65岁开始领取退休金,女性60岁开始领取。有专家提醒说,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也不能轻言退休。

  日韩不见“乐退”之风


  胡润推出中国“乐退”报告引起了韩国媒体的极大兴趣,但它们谈论更多的是中国富人,而非“乐退”方式。《韩国经济新闻》等评论说,报告表明,赚了足够的钱之后,中国富人开始学会主动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享受生活。这是中国富豪们的新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在韩国的一些大企业,45岁以上的“老主管”会主动申请“名誉退休”,这很类似于西方的“乐退”。很多人可以拿到一笔退休费,日后也有养老金,本来退休后不用再为钱犯愁,但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名誉退休”者的苦恼增多,由于要负担医疗、子女学习各种费用,根本无法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离职生活。元旦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在首尔乘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居然在退休前是现代集团的一个中层管理干部,曾担任公司驻中东多国的首席代表。

  《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目前是在韩国非常畅销的一本书,据说有100万韩国人看过这本教人如何理财的书后,开始为30年后的退休生活做准备。书中描写了某韩国大企业35岁的主管钱小俊,如何从随意消费到重视理财、为退休生活做准备的故事。他和妻子的年薪加起来相当于人民币40万元,但每年都攒不下多少钱,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等到他60岁时,至少要有68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才能安享退休生活。算清这笔账后,他告诉妻子,“未来的退休时间可能比我们上班的时间还要长”,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为退休生活做准备。

  多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的一位中年职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般来说,其公司男性员工退休年龄在55岁至62岁之间,退休时可领到40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8元人民币)左右的退休金。到65岁时,还可以每月领取十几万日元的“年金”,也就是“养老金”。表面上看,这笔钱用于养老应该没有问题,但绝大多数日本人“乐”不起来,这笔钱对他们来说,连去住没有上限封顶的养老机构时,心里都“没底”。

  中国有“乐退族”是社会进步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去年12月27日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多花钱时”说,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和养老金制度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U形储蓄模式,即年轻人和年长者的储蓄率更高。但现在西方国家也开始督促人们储蓄。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去年12月29日发布官方数字并预测称,现今健在的英国人中有1000万能活到100岁。这意味着,为迎接可能长达30年之久的退休生活,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需要工作更长时间,甚至变卖财产来准备更多养老钱。为此,就业和养老金部官员督促英国人尽早为退休生活进行储蓄。

  美国畅销书《幸福退休新年代──理财顾问不会告诉你的退休智慧》的作者泽林斯基称,幸福退休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从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为退休做准备,而不要等到职业生涯结束之时再仓促应对。该书还强调,财富不能确保真正的“乐退”,健康、朋友和兴趣爱好也是幸福的源泉。

  “乐退”,或者“退而不休”,都涉及到各国百姓关心的养老问题,对此,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保险,个人理财保守一些比较好。他还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养老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将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痛苦转折期。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社会养老还是乐观的。

  “中国的‘乐退族’是那些感到再继续做大事业有相当难度,而在中国目前的物价水平下,又足以生活得很好的一个群体。”何茂春告诉记者。他认为,胡润这个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多元化,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中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退出,而是进行休整,比如一些人到清华等知名学府“充电”,到国外学习观光,为的是多交一些朋友,以利未来发展。

  《环球时报》记者询问了一些旅居北美的华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富有人群开始考虑“乐退”,说明他们追逐财富的脚步放缓了,转而将注意力放到家庭和社会,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谈到“乐退”在中国的前景,也有一位父母仍在大陆的证券经纪人坦言,华人和西方人不同,传统观念既要顾老,又要顾小,所以“退”不难,但“乐”不易。他认为,关于中国的“乐退”报告强调了一些奢华消费,这显然和“乐退”的原始定义不太符合,也和美欧等地的“乐退族”结构比例差异很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